Vol.721《旗袍里的花样年华》

Vol.721《旗袍里的花样年华》

 

对于旗袍,应该没有哪一个女人不会心生向往吧?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女人都能诠释旗袍的美感。旗袍对于女人的身材是十分挑剔甚至是十分苛刻的。消瘦的女人不适合穿旗袍,因为在她们的身上,旗袍只会是一副衣架,像是没落的贵族;同样的,过于丰腴的女人也不适合穿旗袍,因为这时候的旗袍,像是捆绑着一粒粒糯米的粽子叶,变形得失去美感;矮小的女人忌讳旗袍,因为旗袍只会暴露她们的短小,而丝毫没有扬长其优点;个子过于高的女人更不要碰旗袍,穿上后与电线杆无异。因此也可以这样说,能穿得上旗袍的女人,并不代表能穿得好旗袍。

 

编辑:珊珊 | 主播:Joanna | 制作:方糖

 

 

下载

iPhone

 

 

【玫瑰时光】

 

本期,我们的主题是“旗袍里的花样年华”。那说到旗袍,虽然之前在不少影视剧中,看到过许多身姿妙曼的女子穿着旗袍婀娜多姿的样子,但真正对旗袍心生向往,应该是去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参观旗袍馆的时候。旗袍馆墙壁一角的屏幕播放着《花样年华》这部电影,电影的配乐也回荡在整个馆内。往馆里走,会看到一件件做工精致的旗袍,馆内的设计也有点类似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滩,给人一种非常小资的感觉。就是在那个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原来旗袍除了作为服装自身的韵味之外,还是有记忆感的。

 

对于旗袍,应该没有哪一个女人不会心生向往吧?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女人都能诠释旗袍的美感。旗袍对于女人的身材是十分挑剔甚至是十分苛刻的。消瘦的女人不适合穿旗袍,因为在她们的身上,旗袍只会是一副衣架,像是没落的贵族;同样的,过于丰腴的女人也不适合穿旗袍,因为这时候的旗袍,像是捆绑着一粒粒糯米的粽子叶,变形得失去美感;矮小的女人忌讳旗袍,因为旗袍只会暴露她们的短小,而丝毫没有扬长其优点;个子过于高的女人更不要碰旗袍,穿上后与电线杆无异。因此也可以这样说,能穿得上旗袍的女人,并不代表能穿得好旗袍。旗袍,代表着一种精气神儿,一种引人为傲的气场。而女人爱上旗袍,更多的时候,是爱上旗袍赋予人的一种不一样的气质:旗袍精致的圆领,可以衬托出女人玉颈的修长;精致的绸缎,散发女人一种高贵的气息;裙摆的分叉,恰到好处地隐藏春光。而那些穿上旗袍的女人,我们总是能够从中体会到一种温婉和娴静的气质。

 

闺蜜去年假期去苏州的一个古镇游玩,在空间里分享了一些她在古镇里身着旗袍的照片。让我看了好生羡慕。我去过的古镇不多,也只有乌镇这一处。但古镇的那种江南水乡之美,总让我觉得和旗袍的美是相匹配的。大抵是高中时期在课本上看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总觉得那个撑着油纸伞漫步的丁香姑娘应当是身着旗袍的妙龄少女,因此更是对旗袍心生欢喜。虽然现代人多以轻松舒适的着装为偏爱,但我想,也许每个追求美丽的女人的衣橱都应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旗袍,因为它代表了我们对于生活的态度。

 

【红玫瑰时光】

 

张爱玲有一句和袍有关的话,说来想必人人都知道。这句话就是——“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样对生命惊世骇俗的比喻,让许多人惊叹于张才女的天赋。而她就是带着这种备受瞩目的光彩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踏入中国文坛的。

 

和袍有关的,还有她的一张照片。那张身着旗袍,手掐腰间,抬着下巴的照片应该给许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吧。照片里的张爱玲,神情带着些高傲、疏离,如果再细细一看,还能看出一丝难以言说的落寞。

 

她是有“恋衣癖”的。熟悉张爱玲的读者应该知道,她喜欢奇装异服,穿着打扮的标新立异在那个时候就已经为人所知晓。张爱玲也曾经在《更衣记》里为女子不能穿得出众一点而感到愤慨。也许是对衣服的重视,她常常亲自为自己设计衣服,在香港读书的时候,就把所有的奖学金用于挑选衣料设计衣服。据说曾经有一次,她从香港带回一段广州土布,土布上面是刺目的玫瑰红上印着粉红花朵,嫩绿的叶子,印在深蓝或碧绿的地上。这衣服是当时乡下婴儿穿的,但她却带回上海做成了衣服,自我感觉非常好,她是这样形容这种感觉的:“仿佛穿着博物院的名画到处走,遍体森森然飘飘欲仙”,可以“完全不管别人的观感”。由此可见,张爱玲对服装的在意。

 

张爱玲对服装的在意,和她的母亲对她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无关系。张爱玲的母亲,是清末黄军门的小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一个有留学经历的漂亮女人。母亲从小训练爱玲文文雅雅做淑女,举手投足要素雅,一靥要庄重,一笑要甜巧。除了这气质以外,张爱玲还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对色彩的敏感。从小,母亲就教她油画,这让她对色彩相当敏感,这份敏感,也随之转移到旗袍身上,她喜欢旗袍上的冷暖相比和明艳色调。因此,她设计的旗袍色彩相对比较大胆,经常用不同色系的蓝对比不同色系的红,这样设计下做出来的旗袍艳丽夺目而且颇为高贵,飘然若仙。

 

读张爱玲的文字,你会发现她在文章里经常不厌其烦地对主人公的穿着进行一番详细的描述,无论是《相见欢》里面的伍太太,还是《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又或是《半生缘》里的顾曼桢,她都穷尽笔墨,来描述她所酷爱的这些旗袍或者是唐装。同样的,由她的作品改编成的影视作品,比如李安导演的《色戒》,旗袍也是大放异彩的点睛之笔。比如王佳芝约易先生去裁缝店做衣服,也顺便在裁缝店试衣服的场景,原本穿的格子旗袍,换成了深蓝色旗袍,这一换,倒是让易先生也被惊呆了。

 

暮年的张爱玲,在服装上早已失去了兴趣,但旗袍仍然是她的爱。看些许资料,说她在一些场合下,仍然会注意自己的服装。庄信的夫人杨荣华曾经说过:“张爱玲很高,很重视仪表,头发梳得丝毫不乱,浅底洒着竹叶的旗袍更是典型出色。”

 

张爱玲对旗袍的喜爱,从另一件事情也可看出。1995年秋天,张爱玲孤独地躺在洛杉矶的公寓,几天后才被发现。据说,她死前最后一件衣裳是一件磨破衣领的赫红色旗袍。这旗袍的颜色,倒真真像极了她曾经绚烂一时、但却也沉寂了好一阵子的人生。

 

【白玫瑰时光】

 

如果说《色戒》里的汤唯扮演的王佳芝换了27件旗袍让人叹为观止的话,那么王家卫导演的电影《花样年华》里张曼玉换过的23件旗袍则让人印象深刻。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感叹张曼玉的驾驭旗袍的能力,着实是穿出了旗袍本身的韵味。就连香港歌手方大同唱的《苏丽珍》里,歌词的作词人周耀辉都用“连旗袍都为你复活”这样的歌词来形容,可见评价之高。

 

电影《花样年华》里讲述的故事,大家都应该很熟悉。1960年的香港,报社编辑周慕云和太太搬进了一间住户大多数是上海人的公寓,和某家日资公司的贸易代表陈先生与苏丽珍成为了邻居。苏丽珍的职业是秘书,妆容精致,懂得享受生活。这样的女子,旗袍是真真适合她们的。于是乎,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苏丽珍穿着各种款式的旗袍袅袅婷婷走路的身姿。比如最初故事开始的这段时间,苏丽珍穿的旗袍一般是白色加黑色、白色加蓝色或者是淡黄色加白色,以偏素为主。这几件素色的旗袍,应该是她平日生活里的惯常搭配。

 

再后来,苏丽珍的丈夫经常不在她身边,这令她感到落寞,穿着一身颜色很暗的旗袍去买面,这时候的她应当是孤独的。孤独的苏丽珍恰好遇见了另一个孤独人——在吃云吞面的周慕云。他们两人,因为邻居的关系,经常会在楼道或者是走廊里擦身而过。慢慢地,两个孤独的人就开始发现,原来各自在外工作的配偶背着他们发生了婚外情。

 

于是,他们开始频繁见面,一起讨论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和对策。去宾馆见周慕云的时候,苏丽珍一反常态地穿着红色的旗袍,一如她火热的内心,也许是从那个时刻开始,他们之间的爱情开始在不知不觉之中慢慢地滋生吧。还有一次,苏丽珍身着黄色旗袍,趁着房东不在偷偷去了周慕云家,心里带着难以遮掩的欢喜^……就这样,两个人之间由原来的君子之交就事论事,变成了另一种更为亲密的关系。苏丽珍和周慕云发现配偶出轨的事情早已经不再成为重点,彼此眼里只剩下对方。两人开始有意无意地回避这种早已滋生的情感,结果也只能是更加刻骨的相思。

 

发现对彼此的感情后,周慕云问苏丽珍:“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苏丽珍没有来得及回答,周慕云便理解成拒绝的意思。再后来,周慕云接到苏丽珍的电话,但苏丽珍在电话那一头并没有说话,只是沉默着。那周慕云呢?他应该是知道谁在电话那一端呼吸的吧?但他也只是默然,这默然,是恰到好处的另一种回应。故事的结尾,他在吴哥窟的石壁上,对着洞口倾诉,用一把泥土,封住了这段花样年华,这个发酵了四年的秘密。

 

也许爱情,本就是一件风花雪月的往事,遇见了,相识了,相爱了,因为一些原因分开了,但关于爱的记忆却永远留在爱人的心里,是心口的一抹糖,尝起来甜甜的;是天边的一轮月,洁白无暇,冲散了心中的阴霾。就像日本影片《无名地带》里的男女主人公夏露和蒲凌旺,无论是怎样开始的,无论是因为什么开始的,他们终究爱过,然后夏露因为自身的原因而离开,他在自己画过的那一张鱼的画写上:“Bye bye Poo”,还有送给蒲价值不菲的龙鱼,以此作为最后也是最为深情的告别。蒲呢?也许会像《泰坦尼克号》里的露丝一样在年华老去时想起当年的月亮,笑了笑,尝一尝甜。然后故事怎么样呢?故事终结了。有些遗憾是么?但遗憾也是一种美吧?你看,有时候,有些爱情也像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而作为观众,我们只是静静地看着故事的开始、发展、终结,然后,因为故事里一些难以言说的感动,留下一些泪水。就这么再见,再也不见。

 

 

垫乐及素材:

1:《天堂口》-舒淇

2:《花样年华》- 甘仕良

3:《Camille Saint-Saens_Le Cygne》-米沙·麦斯基

4:《数你》-杨千嬅

5:《秦淮景》-徐慧芬

6:《Yumeji’s Theme》

7:《长相思》- 周旋

8:《Joseph Haydn_Adagio molto》-米沙·麦斯基

9:《花样年华》电影原声

 

 

编辑:珊珊 | 主播:Joanna | 制作:方糖

发行:郡子

版权所有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