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反映了一点:没有实现的愿望,具有多么可怕的力量。这种力量,宛如魔咒,罩在我们的头上,令我们迷恋水中花镜中月,而对唾手可得的幸福和快乐视而不见。请静下来,试着思考一下,你现在有多少强烈的愿望,是源自对没有实现的愿望的渴望。
编辑:汪汪 | 作者:武志红 | 主播、制作:蕉大
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在他的短篇小说《再劫面包店》中写了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一天夜里,刚结婚不久的小两口突然醒来,两人都饿得不得了,把家里所剩无几的食物扫荡一空,那种饥饿感仍然无比凶猛。这不是一种正常的饿,妻子说:“我从来没有这么饿过。”这时,“我”不由自主地回了一句话:“我曾经去抢劫面包店。”
“抢劫面包店是怎么一回事?”妻子揪住这句话问了下去。
原来,年轻时,“我”曾和一个最好的哥们去抢劫面包店,不是为了钱,只是为了面包。抢劫很顺利,面包店老板没有反抗的意思。不过,作为交换,他想请两位年轻人陪他一起听一下瓦格纳的音乐。两个年轻人犹豫了一下,但还是答应了。毕竟,这样一来,就不是“抢劫”面包,而是“交换”了。于是,在陪着老板听了瓦格纳的音乐后,两个年轻人“如愿以偿”地拿着面包走了。
然而,“我”和伙伴非常震惊,连续几天讨论,是抢劫好,还是交换面包更好。两人理性上认为,交换非常好,毕竟不犯法。但是,从直觉上,“我”感受到一些重要但不清楚的心理活动发生了,“我”隐隐觉得还是不应该和店老板交换,相反该用刀子威胁他、直接将面包抢走就是。这不仅是“我”的感觉,也是伙伴的感觉。后来,两人莫名其妙地再也不联系了。
对妻子讲述这件事时,“我”说:“可是我们一直觉得这其中存着一个很大的错误,而且这个错误莫名其妙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一道非常黑暗的阴影……毫无疑问地我们是被诅咒了!”
“不仅你被诅咒,我觉得自己也诅咒了。”妻子说。她认为,这就是这次莫名其妙而又无比凶猛的饥饿感的源头。要化解这种饥饿感,要化解这个诅咒,就必须去完成这个没有完成的愿望——真真正正地再去抢劫一次面包店。最终,新婚的两口子开着车、拿着妻子早就准备好的面具和枪,扎扎实实去抢了一次面包店——一个麦当劳。
我是在2000年第一次读了这个短篇小说,觉得莫名其妙。村上春树到底在说什么啊?真是一篇怪诞的小说。
但是,前不久,在和几个心理医生朋友闲聊时,忽然间仿佛彻底明白了村上春树这个短篇小说的寓意:未被实现的愿望,具有多么强大的力量!脑子里蹦出这样一句话后,感觉上,记忆中藏着的许多恍恍惚惚的事情都在刹那间得到了无比清晰的解释。
美国男子盖茨比是一个亿万富翁,他再次遇到前女友戴西。戴西因渴望纸醉金迷的生活,已嫁给一个纨绔子弟汤姆。汤姆的家境已没落,而戴西也浑身上下散发着对物质生活的渴求。不过,盖茨比仍痴迷不减,继续狂热地追求戴西,并用巨资资助她的家庭。然而,戴西也仍和以前一样不在乎盖茨比,不仅和丈夫一起利用他,甚至还参与策划了一起车祸,害了盖茨比的性命。
这是没有结果的初恋留下的诅咒。对盖茨比而言,没有在戴西身上实现的愿望,犹如一个魔咒,他似乎只有实现这个愿望,这个魔咒才能解除。这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在他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描绘的一个悲剧。
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例子显示,不曾完结的初恋是最常见的魔咒之一,令许多人为之付出巨大的精力。有家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一名80岁的老人马德峰,在长达47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寻找初恋女友,最终通过这家报社得以圆梦,知道了初恋女友的下落。
这种未被实现的愿望,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对此,可以用完形心理学给予解释。完形心理学是源自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核心概念就是完形,大概意思是,我们会追求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一个有始有终的初恋,不管结果是走向婚姻的殿堂还是分手,只要有明确的结果,就是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然而,假若初恋无果而终,就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心理图形。那么,我们会做很多努力,渴望完成它。
马德峰老人和初恋女友因为组织的反对而不能结婚,这不是自己的意志的结果。并且,分手后,两人失去了联系。这两个原因加在一起,导致马德峰在这一件事上的心理图形有很大的不完整感,这是令他在后来的47年时间中不断寻找初恋女友的重要动力。马德峰老人的这种心态其实并不罕见,有报道称,山东青岛一家机构甚至专门推出了一项特别服务——“代孤独老人寻找初恋情人”。
《再劫面包店》中,本来,“我”的意志是抢劫面包,如果成功了,就是“我”的意志的胜利。然而,面包店的老板用瓦格纳的音乐做个交换,就将“我”的意志给抹去了,变成了他的意志。意志的较量可能是人际关系中最普遍的现象。并且,关系越亲密,这种较量可能越常见。于是,最亲密的关系不仅最可能是温暖的港湾,也最可能是相互的地狱。在家庭中,我们最容易见到意志的强加,上一代人没实现的愿望,强加到了下一代人的身上。这可以被称为“愿望的接力”。但是,与接力赛不同的是,下一代人的生命意志被严重压制了。
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曾对我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美国男子斯科特,从最好的法律院校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但拿到学位的当天,他乘飞机去了西班牙,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父亲梦想他做律师,但他以极端的方式羞辱父亲——在西班牙一个岛上以贩卖毒品为生。这种羞辱,其实是斯科特试图对父亲的意志说“不”。原来,斯考特根本不想学法律,是父亲逼他学的,父亲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了斯科特的头上。
父亲为什么这么做呢?原来,他不过是通过儿子在完成自己未被实现的愿望。成为一名律师,是斯科特的父亲的梦想,但遭到了斯科特的祖父的强烈反对,斯科特的祖父强行要求斯科特的父亲接手了家族的生意。于是,斯科特父亲的意志失败了,他的愿望被压制了,最终,他试图通过儿子来实现自己未被实现的愿望。小时候,斯科特不能对抗父亲的意志。但长大后,他有了自己的力量,开始肆意表达自己的意志。父亲想让他成为律师,结果他成为了一个犯罪分子。父亲不让他养小动物小植物,因为父亲认为这是“娘娘腔的爱好”,而他现在在家里阳台上种满了植物,还养着7只宠物龟,他还在打造一艘船,梦想环游世界。
许多家长不明白,自己从来都是教导孩子做一个守规矩的好人,但为什么孩子最后变成一个“坏蛋”。那么,斯科特这样的故事就是答案。所谓的儿童多动症,也可以从这一点上找到部分原因。我所了解的一些儿童多动症的案例,他们无一例外都在家中受到了太多的限制,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一切都要听大人的。结果,他们的意志受到了极大限制,他们内心中有无数未被实现的愿望。也就是说,他们遭受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诅咒。他们的多动症,其实只是在表达这无数被压制的愿望而已。
我们渴望成为自己,这是最大的生命动力。同时,我们又渴望关系,这几乎是同等重要的生命动力。然而,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一方面给了我们极大的幸福和快乐,另一方面也是关系双方的意志的较量,从而会给我们留下许多未被实现的愿望。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难道只有听凭这些魔咒的诅咒吗?譬如,小时候没有玩耍过,大了就必须得放肆一回?以前没有得到一个恋人,以后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得到他(她)?第一次抢劫面包店没有成功,被老板“戏耍”了,就必须再劫面包店?
当然不是,其实还有一个简单直接的化解办法——接受失去、学会哀伤。所谓接受失去,就是直面事实,承认有一些东西的确已经失去了,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当做这个工作时,我们势必会产生哀伤。所接受的失去越大,所产生的哀伤就越重。
哀伤,是完结的力量,是帮助我们告别悲剧的几乎唯一途径。学会哀伤,也许是最重要的人生智慧之一。只有学会哀伤、懂得放弃,我们才会从无数大大小小的魔咒中解脱出来。哀伤,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医生做心理治疗时一个核心的工作,敏锐的心理医生随时会发现,来访者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没有接受失去并学会哀伤。
如果盖茨比接受了已经失去戴西的事实,并为此深深地哀伤,他就可以不必再次沉溺于对戴西的迷恋了。如果斯科特接受了事实,并为此深深地哀伤,他就可以不必一辈子生活在对父亲的叛逆中。
如果你曾有相对悲惨的往事,那么,请承认它并为它哀伤。这几乎是告别悲惨往事的唯一途径。相反,假若你心有不甘,拒绝承认自己的不幸,拒绝承认失败或失去,拒绝哀伤,甚至还强装笑脸。那么,不管你看似多么成功和快乐,你其实仍是在继续遭受它的诅咒。
垫乐及素材:
1:《Come Home》-OneRepublic
2:《谁もいない》-藤泽庆昌
3:《Falling Into Spring》-Hannah Scott / John Carden
4:《雨葵》-石进
5:《Lonely Day》-旅行团
6:《你在烦恼什么》-苏打绿
7:《On the Line》-Nick Howard
编辑:汪汪 | 作者:武志红 | 主播、制作:蕉大
发行:郡子
授权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