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66《三毛的忘年情》

 

他开始整瓶整瓶地喝酒,麻醉自己,他不想清醒,不敢清醒,但愿永远在梦中。

 

发行电台:陌声人
主播:虫子
作者:李烨
发行时间:2011/09/02

 

 

下载  iPhone

 

1990年,在三毛的电影剧本《滚滚红尘》取得八项金马大奖的时候,她与中国民歌大师王洛宾发生了一段真挚的忘年情。

当时,她甚至只身跑到乌鲁木齐和王洛宾共同生活。作为三毛与王洛宾共同的好友,回族女作家、诗人梅子和他们一起共同度过了那段温馨时光。

离开新疆前,三毛对梅子说:“我明年春天一定会再来,请你的朋友一起去跳华尔兹,好吗?”10多年后,梅子揭开尘封的记忆,把深藏于内心的记忆公之于世,伤心之时不禁痛问:“三毛,你为什么失约?”

1990年4月16日这一天,乌鲁木齐天气阴冷。午后,王洛宾独身一人,正在开着暖气的室内打盹,被轻轻的叩门声唤醒。

一位陌生的女士,披着长发,身穿黑红格子毛呢外套,闪着亮晶晶的眼睛,出现在王洛宾面前。她就是台湾女作家三毛。

三毛从小就爱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达板城的姑娘》。她把这些中国民歌带到西班牙,带到撒哈拉去唱,一直唱了几十年。而知道原作者大名王洛宾,还是最近一年的事。

三毛参加台湾一个旅行团,赴敦煌、吐鲁番游览。来到乌鲁木齐,只是为了搭乘东返的飞机,只有半天的停留时间。旅伴们都去参观这座边疆城市,三毛却径直找到王洛宾住所。

王洛宾这时还不了解三毛。这许多年,老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对自己歌曲以外的人和事,知之甚少。他只听说三毛是个名气很大的台湾女作家,至于名气大到什么程度,写过哪些书,他一无所知。他对三毛简单地讲述了自己的歌曲和经历。

晚间,王洛宾去宾馆为三毛送行。王洛宾一声“找三毛”,就像触了蜂窝,男女服务生们奔走相告,霎时间搬来一摞摞大陆出版的三毛著作,围着三毛请签名。搞得王洛宾和三毛说不上话,只得告辞。

三毛跑出来送别,朝着远去的王洛宾蹦蹦跳跳,大喊大叫:“给我写信啊!回去就写,我到了台湾就能看到你的信!”

王洛宾回头张望。三毛那种毫不掩饰的热烈,使老人既感动又好笑,觉得三毛简直像个孩子。

经过就是这样,没有任何异常。王洛宾唯一的期望,就是三毛说要为他写书写电影。

三毛却再也不能平静。她为王洛宾的人生和艺术才华倾倒,包含着敬仰,爱慕,同情……三毛自己也说不清究竟是什么感情,觉得自己的心和这位老人连在了一起,再也难舍难分。她以丰富的想象力,在心中描摹着一位饱经磨难的艺术家的风采,渐渐,年龄的差距模糊了,精神上融为一体。

海峡两岸,鸿雁传书。短短的3个多月,往来6封信件。王洛宾垂暮的心也感到了什么。他写信告诉三毛:萧伯纳有一柄破旧的阳伞,早已失去了伞的作用,他出门带着它,只能当做拐杖用。王洛宾自嘲而诚恳地说:我就像萧伯纳那柄破旧的阳伞。之后,王洛宾延缓了写信的日期。三毛急匆匆来信,责怪洛宾:“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三毛在心中认定,乌鲁木齐有一个属于她的家。

1990年8月23日傍晚,三毛搭乘的飞机降落在乌鲁木齐机场。三毛非常疲倦。在北京的几天太紧张了。赶写电影旁白;和朋友们整夜整夜地聊天;白天跑琉璃厂搜购古旧图书……实在是太累了,真想美美地睡它三天三夜。空姐报告已经降落在乌鲁木齐机场,三毛忽然亢奋起来,到了!到家了!在这个遥远的地方,她将远离尘嚣,卸去名人的重负,只有她和他相伴,开始属于自己的生活。

他来了。三毛在飞机上已经看见。不知道他怎样打通了关节,竟然能够破例进入停机坪,径自向飞机走来。他穿着精致的西装,领带打得很规则,显得神采焕发。可是,洛宾啊!你又何必如此正规,像迎接什么贵宾似的讲究礼仪?我不就是你的“平平”吗!随便一些,轻松一些,不是更好吗?啊!突然,一群扛着电视摄像机和灯光器材的人,有男有女,拥上飞机。这是要干什么?

三毛想转身躲进机舱。可是,洛宾已经登上舷梯,送来了一束鲜花。强烈的水银灯突然亮了,摄像机镜头对准了三毛。

原来,乌鲁木齐几位年轻的电视新闻工作者,正在筹划拍摄一部反映王洛宾音乐生涯的纪实性电视片。听说三毛要来,编导人员便精心策划了这一场欢迎三毛的“戏”,拍摄编入电视片,以壮声威。王洛宾依从编导们的要求,积极配合。

三毛心中不是滋味。她来乌鲁木齐,完全是她和洛宾两人之间的私事,属于他们两人自己的生活。不料想未下飞机,就暴露在公众面前,身不由己。但听洛宾说是拍片,她为洛宾而来,不能让洛宾扫兴,为了洛宾,牺牲自己这是她的选择。于是,三毛怀抱鲜花,在洛宾陪伴下,出现在机舱口。简直就像国王和王后,两人并肩挽臂,步下舷梯,接受了10多名童男童女的献花。

三毛和洛宾商议,如何布置房间,配什么色彩的地毯,等等。她要设法让这所宽大清冷的住宅充满生机,让洛宾老人的生活朝气蓬勃。

她给洛宾带来了台湾录制的民歌磁带,那里面就有洛宾的作品。她还带来了现代摇滚,想把洛宾从自我封闭中拉出去,走入时代潮流的音乐大天地。

三毛和洛宾各骑一辆脚踏车,奔走在乌鲁木齐街头,进出百货公司、瓜果摊,菜市场。她要过普通人的生活,如同在撒哈拉沙漠那样,自己买菜煮饭。经历了真实的生活之后,她就会写出真实动人的故事。

三毛在设计并开始实现着她和洛宾的共同生活。

不知道为什么,电视摄制组的开拍日期,偏偏选在了三毛到达的那一天。接连几天来,不是把洛宾拉出去拍外景,就是到洛宾寓所来实拍。纷纷扰扰,熙熙攘攘,打破了三毛的宁静。

三毛感到委屈,隔膜,陷入极度的痛苦。心中怨怼:洛宾啊!你为什么要引来那么多人介入我们的生活,难道电视片比你我本人更重要吗?

洛宾一点儿也没有察觉三毛因为拍电视而引起的不愉快。他尽心尽力地照料三毛的身体。请来医生为三毛诊治,请来一个女孩照顾三毛的起居。而他自己,仍然忙于摄制组的活动。

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楚折磨着三毛,她开始失望。潜在的名人意识,使她觉得自己被利用。心中的无名之火,愈积愈烈,如同地下岩浆,奔突着,寻找喷火口。这天,终于爆发了!

暴风雨是在餐桌上掀起的。三毛下厨炒菜。洛宾盛饭。照往日的习惯,他给三毛盛了不满一碗。两个人对面而坐。正要举箸,“三小姐”(台北友人们惯称三毛为“三小姐”)突然发作:“盛那么少,你要饿死我呀!”

洛宾大惑不解,面对脸色熬白的三毛。

三毛却怒火中烧,近于歇斯底里地大叫:“我杀了你!”

洛宾更加莫名其妙,默默地坐等三毛的下一个动作。

三毛冲向客厅,拿起电话筒。找旅行社,订房间,订机票。继而收拾行囊,带着那只沉甸甸的皮箱,离开了洛宾的家。这是怎么啦?问题出在哪里?事后,洛宾只是说,三毛的性格有点怪。三毛自己也说:我就是这么怪怪的。

就在这天晚上,三毛在旅行社的安排下,飞往喀什。

喀什噶尔的风,吹散了三毛心中郁积的阴云,冷却了三毛滚烫的心。两天后,当她再回到乌鲁木齐的时候,已经完全恢复了平静。

三毛在思索。人生经历,生存环境,观念形态,诸多的不同,使她和洛宾之间,无法疏通30多岁年龄差距造成的鸿沟。三毛明白了:年近80的洛宾,生活给他刻下的伤痕太深太深;她的一颗爱心,远不能抚平这位老人深重的心灵创伤。

当王洛宾寻至宾馆前来探望时,三毛情不自禁地扑上去,抱住洛宾放声大哭。嘤嘤哭声,有自责,有怨艾,包含着无言的理解和友情。

雨过天晴,风平浪静。三毛心目中为王洛宾定位:一位饱经磨难的民歌大师;一位尊敬的老者,前辈。

那个震惊全世界华人的悲剧消息,摧毁了王洛宾的心理屏障。老人迟暮的心,燃起了爱的烈火。几天之前,王洛宾刚收到三毛的来信。那是1990年12月 11日三毛的手迹。飞越海峡,辗转送达王洛宾之手,已是12月下旬。这才几天啊!一夜醒来,散发着温热的信笺突然变作冰冷的绝笔,成了遗迹。三毛啊!你还没有听到我对你的祝福,怎么就不告而别,永远永远地去了?!王洛宾在心中呼喊。他几天前寄往台北的信,只能拜托陈老先生夫妇带至新坟前化为灰烬追随到冥间去了。

王洛宾托鸿雁捎书,然后就翘首以待,期待着回音,更期盼着三毛归来。

三毛结束了自己的梦,把他远远地抛在身后。她由乌鲁木齐直飞成都。又去西藏。又去三峡。又去沪杭。又去香港,为了那部影片。之后,就是由《滚滚红尘》引起的红尘滚滚。回到台北,已是11月中旬,看到洛宾的信在家里等她。

她把那一段激情,连同失望和痛苦,埋藏在心底深处。三毛非常冷静地给洛宾回信。这是她离开乌鲁木齐以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写给洛宾的信。

她在信中惦记着新疆已是严寒的冬天。仅此一点,洛宾心头就溢满了温暖。那信中还说,她和一个英国人已经在香港订婚。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三毛并不高明的谎话,分明是要洛宾忘记她。而我们的王洛宾老人竟也信以为真。信的最后两行是这样写的:“洛宾!我走了,祝福我未来的日子平静,快乐!谢谢!”署名“平平”。

洛宾为三毛的“订婚”由衷地高兴。他寄去了最诚挚最亲切最热烈的祝福。彼此的心理,似乎由此得到了平衡。洛宾自三毛走后久久空悬的心,也踏实地放了下来。

1991年1月5日凌晨,袖珍收音机一声露雳,猝然击倒了王洛宾。恶梦醒来,不得不接受那个惨痛的事实。人总是重复同样的错误:失去了才懂得宝贵,失去了才开始痛惜和悔恨。

他开始整瓶整瓶地喝酒,麻醉自己,他不想清醒,不敢清醒,但愿永远在梦中。

他不能再沉默,他也不能再隐藏,再逃避。他要把心中的隐痛倾诉……

王洛宾拨动了吉他的琴弦: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且莫对我责怪为把遗憾赎回来

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

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你永远不再来

我永远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背景音乐

《橄榄树》(轻音乐)

《鸽子回旋舞》

《在那遥远的地方》黑鸭子组合

《“瑜”愿》

《To The One Who Knows》雅尼

《I MISS YOU》

《滚滚红尘》陈淑桦、罗大佑